同样是翻唱,把港台乐坛和内地乐坛一对
2022/12/3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1226/10121116.html
文
令狐伯光
华语音乐衰落了吗?我们成天都能看到无数人在吐槽,看到无数网友在怀念以前,特别是以前的港台流行乐坛。谈到现在内地乐坛就是短视频神曲,唱跳爱豆,再到一说就是裁缝,翻唱,抄袭还写自己名字这种事情。
实际上,这个问题伯光君也写过很多遍了,现在烂的只是主流流行乐坛,其实单独从音乐风格突破来讲,现在的华语音乐比任何时候都要好得多,而且处在爆发的前奏,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大众听不到。
近现代大众意义的音乐仍然是文化商品,文化商品离不开投资、制造生产、渠道平台、包装宣传到 观众消费的环节。音乐商品在当时依附的是唱片工业,同时又要扩充到电影,电视剧,舞台等其它商业领域。
这个华语音乐的发展和衰落,基本上就是跟着这个来的,哪个天才都顶不住。
两岸三地音乐人谁更强?我们一直高估了港台,忽视了内地
年代是华语乐坛两岸三地的 ,但因为制度原因表现方式完全不同。港台就是经济发展起来,唱片产业链成熟的商业市场;内地就是前三十年计划经济转型+国门开放市场经济转型两种,但整个文娱商业化很不成熟,其 的影响在于。
整体工业水平差——文化商品产量太低——导致无法捧出热门的人。
比如同时代港台有成熟的唱片工业能捧出大量不会创作的歌手,很多人大多数是翻唱,同时期港台电影,电视剧产业链发达,又能让一批音乐人生存。港台音乐人活跃是唱片工业+影视剧+其它商业领域。
同时代内地这方面就太差了,电影领域只有第五代导演寥寥几人,香港导演几十个,电视剧就是央视《四大名著》那类,内地市场化崔健类摇滚音乐人也是一样的。
但内地创作者本身的水平不差,也没有商业化下的大量翻唱。比如现在港台乐迷提到当时港台音乐人厉害除了会说那些知名歌手,还会说顾嘉辉、*霑、胡伟立等等一票影视配乐人和幕后,但你不会认为赵季平,央视《四大名著》的配乐人的水平比他们差,对吧。
原因就是内地商业化的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和唱片工业不行,市场化的音乐人输给了港台太多,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是:
随着我们越来越市场经济,以前计划经济,计划经济转型活跃最多的内地音乐人,内地歌手,内地作曲家被解构、被淡忘、被曲高和寡艺术家化,大家谈到当时的内地音乐人通常将他们排除了。
他们活跃的领域是舞台+央视+是各种官方性平台。
比如我说到李娜,很多人会想到网球运动员,我说是歌手有些人只能想到一个《青藏高原》,但实际上人家唱了包括《好人一生平安》《苦篱笆》《嫂子颂》《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等歌曲,还为多部影视剧配唱多首歌。
李娜官方定义已经算流行歌手了,但我们谈到那时的内地歌手,谁会把李娜列进来?
80到00年代这二十年转型时代,像李娜这样的内地歌手和音乐人数量很多, 是不亚于港台流行歌手的,但是不够火这就涉及到音乐风格,商业化,市场化人民观众需求问题,这里就不讲了。
港台乐坛为何那么多翻唱?成也商业,败也商业
港台乐坛确实非常成熟,但从年的今天来看,更多是唱片产业链成熟后的商业属性,近现代音乐理论基础,技术和工业基本上都是西方奠定,其它国家地区做的事情基本上是融合本土化,再寻找自我音乐风格表达的过程,哪怕是日本。
为何香港音乐水平不如台湾呢?香港人口少,地方小,更加商业化,如果从经典作品方面去掰扯你怎么掰扯不清楚,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看融合本土化成功后的音乐风格,成为华语乐坛代表性的风格。
香港乐坛你们仔细思索一下,最终会发现音乐风格只有武侠式的中国风,然后粤剧发展而来的粤语本土歌,其它像摇滚从许冠杰,谭咏麟尝试过,到*家驹的绽放但戛然而止, 擅长的音乐,捧出来的音乐人都是重人声和演唱(唱功都不一定),好听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词,商业化的编曲和制作——CPOP。
这倒不是说香港没有其它音乐风格的作品,但你谈香港乐坛。
请问香港摇滚,香港爵士,香港朋克、香港嘻哈、香港乡村、香港RB,香港电音——不是说没有这类歌曲,甚至有不少这类音乐风格的经典,但你很难说它能单独作为一种代表性的音乐风格。
相反台湾因为人口多,地盘大,历史上还有*治运动,70年代民歌运动革新民歌,民谣,罗大佑革新了民谣和摇滚多种方式,同时期台湾武侠类中国风也不差,再加上齐秦类抒情摇滚,再到大量CPOP。
所以,年代台湾音乐风格就有台湾民谣,台湾摇滚,台湾CPOP——
比如台湾摇滚一直不如内地,但是从罗大佑——伍佰——五月天——草东和大量乐队,流行摇滚就流行摇滚吧,人家有这样一个发展和传承的脉络。
0年代,周王陶林这一代革新新中国风、华语说唱、华语RB三大音乐风格,还有几种音乐风格相互融合的音乐风格。
不过,哪怕台湾的原创音乐人要远远强于香港,但是商业化成熟的市场对于音乐商品仍是非常稀缺的。那么怎么办呢?答案就是翻唱呗,之前香港乐坛,台湾乐坛都是这样做的,区别是香港乐坛翻唱更严重一些。
同样都是“翻唱”,把港台乐坛和内地乐坛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0年后,整个内地社会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计划经济时代的音乐人就是直线下降的趋势,不提也罢。
崔健开创的摇滚,后来的校园民谣因为没有唱片工业支持,商业化也很不成熟。在千禧年没有打过周王陶林那一代港台流行(还有*治因素),最终转为地下发展了十年,在此也为内地独立乐坛,独立乐队打下基础,音乐风格开始多样化。
9年后因为内地经济发展,线下音乐节,livehouse基础也爆发了一波。严格说来像嘻哈,乐队,大陆新民谣就是之前独立乐坛打下基础,后面综艺商业化才能爆发。
比如我们说到内地民谣你觉得不行,但大陆新民谣的音乐人宋胖子、李市民、马頔、尧十三、陈粒、赵雷、万晓利、周云鹏等等几十人,技术能力和音乐水平并不差,甚至都反哺台湾了,但因为内地音乐产业链并不成熟,包装宣传不行,在内地大众意义上面都算不上多火。
内地这样的音乐圈子,这样的音乐人其实着实不少,只是不够火。
因为唱片工业崩了,到网络数字音乐时代过后,内地主流流行乐坛音乐人一直在靠综艺,选人,打歌,搞钱,拓展商业化。内地是从《超女》《快男》到12年后《好声音》《好歌曲》《我是歌手》,后来《创造》偶像又来插了一杠。
内地在投资,生产制造,平台渠道,包装宣传和消费掌握全产业链的是短视频,但是因为短视频视觉音乐和太短快销的特性,音乐也很口水化,裁缝,抄袭,翻唱也集中在这票上面,这两者叠加导致主流流行很溃烂。
每次大家谈到华语乐坛翻唱这个问题,我就一直不太理解不少网友的脑回路。我说港台歌曲翻唱很多,你们回内地现在的裁缝、抄袭和翻唱也不少,有些人更是把曲子改改就当自己的。
结果呢?
港台翻唱的是邓丽君、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等等=内地裁缝的《骁》,翻唱的《起风了》,李元吉。
你看港台音乐人赢了,港台翻唱完全赢了内地翻唱。
这里还有一个 特点是,这些歌曲你往往因为短视频和网络听过歌,却连歌手名字都叫不出来。这些歌手很主流吗?官方认可了吗?主流宣传了吗?除了短视频和网络带来的商业属性,连歌手的娱乐属性都没有。
如果主流流行产业链没法改变,那么你们想听“好听”的音乐没法改变。
短视频,唱跳爱豆毁了“华语音乐”?华语乐坛早到了新时代
线下的支撑还是诞生大量好的音乐,音乐风格确实更丰富了,单讲音乐风格突破,作品不错,作品数量这一点远比以前港台乐坛丰富得多。另外,内地其它文化商业领域这几年流量经济退潮,开始在发力和发展,目前来看处于爆发的前奏。
比如7年到年这十年,国内影视配乐都没有多少新生代知名配乐人出现,原因就是旧的商业文化领域在衰落,新的商业文化领域又没有发展起来,自然捧不出人。
年后商业化开始迅速发展时又进入流量经济,投资没到制作人手上。年后流量经济虽然还没有完全退潮,但情况就好了很多。
你看像电视剧,《九州海上牧云记》《长安十二时辰》的配乐刘小山,赵亮棋。
《隐秘的角落》的配乐人丁可,再到导演辛爽运用配乐,歌曲。同样的电影《爱情神话》导演对于配乐,运用音乐的品味是一样的。
动画《灵笼》《凹凸世界》等配乐人是杨秉音,《流浪地球》《将夜》《苍兰诀》的配乐人阿鲲,《国家宝藏》的关大洲,游戏《原神》更是让陈致逸声名大噪。
这些作品是近些年出现的,音乐人是不是伴随中国动画产业、游戏产业、影视产业进步而进步的。只要未来中国文娱各种领域持续的发展,只要出现更多的 商业作品,那么这类配乐人,音乐人自然也会越来越多的。
当前 问题不是观众不支持,也不是音乐人没有天赋和能力,还是疫情导致文化行业发展混乱,再到上面各种迷惑的打击吧,当然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除了短视频和综艺为产业链的主流流行乐坛,其它文化产业领域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