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疟疾输入后会引起再传播风险9月1
2023/3/6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50322/4595425.html
上周,中国疾控中心专家于新闻发布会表示:虽然WHO宣布中国已经消除疟疾,但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提示生吃或者半生吃淡水鱼虾可能导致寄生虫病;暨南大学团队 研究成果揭示流感病*调控干扰素机制研究的新进展。本期 资讯带您快速浏览上周(9月12日-9月18日)热点话题。
疟疾病例输入后会引起再传播风险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病防控工作进展成效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在会上表示,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我国已消除疟疾,但目前输入性病例较多,我国仍然存在着输入性疟疾病例引起当地流行的风险。
在新冠疫情前,我国每年大概有例左右输入性病例,可能造成三方面风险:
一是全球疟疾病例还是处于高峰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在年报告全球有85个疟疾流行国家发生2.41亿病例,比年增加6%,且死亡病例有所增加,有62.7万疟疾病例死亡,比上年增加12%;
二是我国与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劳务输出、旅游出境等人员增多,疟疾病例输入的风险一直存在;
三是我国疟疾流行区传播媒介孳生环境未彻底改变,流行条件依然存在。
周晓农特别指出,目前科技手段仍无法消灭蚊子这一物种,尤其在疟疾输入以后,传播疟疾的按蚊会引起再传播风险。
为防范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风险,我国在年底印发《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从多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近期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疟疾等寄生虫病的预测预警,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指导各个地方做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
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于发布会上介绍,我国有记载的人体感染寄生虫病有多种,严重危害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有10多种。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重点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年我国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截至年底,全国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超过97%的县(市、区)已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包虫病病例降到3万例以下,基本控制了包虫病流行,黑热病局部暴发得到有效控制,土源性线虫和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均明显下降。
专家表示,食源性寄生虫病一般由生吃或半生吃含有感染期寄生虫而引起,根据年到年的全国调查,目前肝吸虫病人感染者有万,为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它主要分布在有生吃淡水鱼习惯地区,如华南的广东、广西,以及东北的黑龙江和辽宁地区。有人误认为喝酒能够杀死虫子,实验表明,饮酒无法杀死寄生虫感染期的囊蚴。
流感病*调控干扰素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近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Pathogens)杂志在线发表了暨南大学教授吴建国团队的 研究成果:鞘氨醇激酶SPHK2可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的合成来正向调节流感病*的复制。
在流感爆发季节,流感病*因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死率,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生命健康威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感病*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的吸附进入、病*基因组的组装以及病*逃避细胞免疫的各个阶段涉及多种宿主因子的参与。
该研究揭示了流感病*利用宿主因子鞘氨醇激酶SPHK2以非常精巧的机制促进自身复制的机制:流感病*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内SPHK2蛋白增多并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SPHK2与HDAC1相互作用,SPHK2底物结合区域又与结合在IFN-β启动子上的TET3相互作用,使IFN-β启动子去 化,抑制IFN-β启动子的转录,从而抑制IFN-β合成,进而促进流感病*自身的复制。
不同于Science上SPHK2与HDAC1调控c-fos和p21转录的机制,该机制的发现是对SPHK2功能研究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为流感病*逃避宿主免疫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进一步拓宽人类对于流感病*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认知。
文献索引: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国科学报
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