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症医学病毒学疫苗研发四大

2024/8/3 来源:不详

年,是个“一切都改变的一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引发了全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剧烈震荡,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形容为“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机”。截至年12月24日,全球新冠确诊病例已超万例,死亡超万例。时至今日,人类与新冠病毒交手已有一年时间,欧美国家的疫情还在大规模蔓延,中国虽总体上控制了疫情,但局部散发病例不断,疫情总体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年末,《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流行病学、重症医学、病毒学、疫苗研发四大领域域的权威专家,请他们回顾这一年与新冠病毒对战的经验,并对当下疫情最新走势做出分析。受访专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重症救治专家组专家管向东病毒学家、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科技部“”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本文作者

生命时报记者董长喜本文编辑

任琳贤疫情防控将进入第二阶段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年,曾光74岁了。虽然早已退休,但这一年他比以往更忙碌了,因为新冠疫情来袭。曾光在中国疾控中心做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已有19年,从事公共卫生事业长达41年,他经历过一系列传染病事件,包括像“非典”那样的大风大浪。但他认为,新冠肺炎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对付的传染病。他说:“这次的病毒十分狡猾,潜伏期长达14天左右,无症状感染者多,让人防不胜防,而且治愈后还可能反复,十分顽固。”曾光回顾这一年时说,1月初,他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之一赶赴武汉,那时大家对病毒知之甚少,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但国家还是果断采纳专家组建议,迅速采取有效的隔离管控措施,调动举国力量保障“湖北保卫战”,再加上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奋战一线,全国人民支持抗疫,这才打下了漂亮的一战。如今,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曾光把它概括为第一阶段,即人类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与病毒作斗争。现在,全球开始大规模接种疫苗,直至获得普遍的免疫状态,这将是疫情的第二阶段。但就目前来看,虽然美国、英国等国家已开打疫苗,但疫苗产量有限,短期内很多人都接种不到,这就意味着第二阶段可能会持续1~2年甚至更长时间,等人们普遍接种疫苗了,疫情才可能真正结束。“我们和世界在一个战场上。”曾光说,如今境外确诊病例还在以每日四五十万的速度增长,国外疫情得不到控制,国内也将面临挑战。在当前情况下,国内的防控重点还是要防范境外输入,海关、进口货物等冷链相关工作人员的压力都非常大,国家也强调近期要为这部分人群优先安排疫苗接种。至于国内偶然出现的病例,大家要冷静看待,我们过去一年已打造出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新冠疫苗也即将上市,国内出现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学生寒假、元旦、春节等假期将接踵而至,人员流动规模会进一步增大,大家还是不能麻痹大意,日常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少串门的基本防控要求。只要我们继续做好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大家都可以放心回家过个好年!现在已很少有重症病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重症救治专家组专家管向东重症医学专业在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疫情甚至战争的救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我国重症医学专业多次站上国际舞台,与欧美国家分享经验。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专家,管向东的年,有9个月都在与新冠病毒的交锋中度过。他保卫过湖北武汉,战斗过黑龙江绥芬河,还两度驰援新疆喀什。四次出征,他依然不知疲倦,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自信地说:“现阶段的新冠肺炎已不可怕了,我们正在慢慢制服它。”管向东介绍,经过前半年的摸索和积累,目前我国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已形成一套明确、有序、有效的救治策略和体系,从阻止轻型、普通型的进展,到救治重型、危重型患者,都有完善的分类。另外,从临床病例的病情来看,重症病例的数量在明显减少,武汉疫情之后全国散发的局部疫情中,发现的病例中无一死亡,这可能意味着病毒的致病性减弱了,即便是年龄在80岁、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之后也没有出现危重情况,最终都好转了。当然,这中间最重要的是国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不惜一切代价去挽救患者生命。例如,在今年喀什发生的局部疫情中,一位51岁的重症患者病情迅速恶化,需要实施VV-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为了挽救这位患者,一个47人的医护专组时刻驻守,专机分了三次从各地调集手术所需机器、ECMO专家、恢复者血浆,运输成本都非常高。一年过去了,疫情还未结束,对年的形势,管向东表示:“如果每个国家都像我国一样,从上至下有效动员,相信科学,全民抗疫,那可能很快会有好转,但现实很难让人乐观起来。”最后,他呼吁,大家不要对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复者充满异样的目光,他们被病毒感染已是非常不幸,也正是因为他们积极治疗,配合防疫,才保障了更多人的安全。我们应该给他们温暖,让他们回归社会。病毒并未发生大的变异病毒学家、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今年68岁的杨占秋,从24岁起就一直从事病毒学研究,可以说,和病毒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像新冠病毒这种情况,我有生以来还从没经历过。”杨占秋说,这并不是说新冠病毒的传播力有多强、致死率有多高,而是指它的社会危害性空前。在中国,将近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停产、停工、停学,国外一些国家一度陷入停滞,不断出现封城封国局面。与病毒交手的这一年,杨占秋最感叹的是我们“对付病毒的速度”。他说,他刚参加工作时研究的一种血热病毒,科学家们经历了三十多年才搞明白,之后又经历了十几年才研发出疫苗。但是,新冠病毒从出现,到搞清楚序列,再到研发出疫苗,才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是科学家们通力合作、无私共享的结果。这也表明,战胜新冠,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协作。年,新冠疫情在年初时暴发,到夏季稍微缓和,如今到了冬季,似乎又有加重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疫情周报显示,12月14日至20日的全球新增确诊病例超万例,创疫情暴发以来新高。杨占秋对此解释,冬季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新冠病毒繁殖,加上欧美国家在圣诞节期间活动多、人口流动大,这些因素都导致疫情在这些国家比以往来得更加猛烈。而关于病毒本身,科学界的研究层出不穷,有的显示病毒传播力减弱,有的显示病毒存活时间变长,英国最新研究则显示病毒发生了变异……事实上,从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和数据来看,新冠病毒并未产生大的变异。从基因序列上分析,新冠病毒实际上是SARS病毒的一种“翻版”(有70%的基因序列同源),也可以说,新冠病毒就是变异了的SARS病毒,而这个30%的变异,中间隔了近17年。病毒只要繁殖传播,就一定存在细微的变异,但这种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不是只要有一点变异,病毒就会发生传播能力或致病性改变,对后续治疗和疫苗效果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新冠病毒未来要真正发生质的改变,至少也要十几、二十年。不过,杨占秋说:“与新冠交手这一年,也给人们上了一课,我们应该对大自然保持敬畏,尊重生态平衡,杜绝一切随意伤害野生动植物的行为。”疫苗上市只剩最后米科技部“”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目前,我国已有5条技术线路的15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2支灭活疫苗在内的5个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冲刺阶段,预计不久后即可上市。“疫苗的出现,或许会成为扭转人类与新冠病毒对抗的关键节点,最终决定性的胜利或许不远了。”过去的一年中,杨晓明和新冠病毒可谓是“正面交锋”,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到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再到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他领导的中国生物团队在这场较量中,几乎是用命和新冠病毒拼时间。年元旦,中国生物的小分队抵达武汉,利用当时已有的检测试剂,排除SARS、MERS、禽流感等50多种已知病原体后判断:这很可能是一种新病毒。2天时间,使临床诊断的视角转向了新的方向。之后,他们仅用48小时就研发出了我国首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1月20日,中国生物组建了新冠病毒专项科研攻关团队,决定主攻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疫苗。疫苗研发极其严谨、细致,要经历毒种和细胞的研究,以及免疫原获取、生产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动物实验、人体的临床研究等5个步骤。按照以往经验,从开始研发到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平均需要8~10年。但他们团队从启动疫苗研发到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只用了98天。杨晓明在3月底就给自己接种了疫苗,“以身试药”。“我对我们的疫苗非常有信心!”杨晓明说,疫苗研发如此之快,关键还在于国家的制度优势、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和科研人员的日夜奋战。整个疫苗研发过程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研发专班、科技部等诸多部门的大力支持,采取应急状态的研发和审批程序,很多技术路线并行开展。另外,17年前的抗击“非典”的经验也帮了不少忙。实际上,当时“非典”疫苗已经研发出来了,但由于6个月后疫情戛然而止,就没有再进行后续临床试验。此次新冠灭活疫苗的研发就借鉴了当时积累的针对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经验。因此,即使此次疫苗研发进度惊人,也丝毫没有降低标准或减少流程。“现在,疫苗距离上市还剩‘最后米’。”杨晓明说,目前团队已先后在阿联酋、巴林、埃及、约旦、摩洛哥、秘鲁、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建立新冠疫苗临床研究中心,接种疫苗的志愿者超过5万人,样本人群覆盖个国籍,不出意外,年,疫苗产能预计将达到10亿剂以上。只有尽早尽多的人群接种疫苗,才能形成免疫屏障,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才会被阻断。因此,疫苗通过国家审批上市后,建议大家积极接种。▲本期编辑:邓玉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35881号-2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