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容城服装产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
2022/8/29 来源:不详容城的服装加工厂,未来怎么走?雄安新区的服装产业要怎么转型?
我是亚男,雄安新区记录者。
这篇内容,很多细节需要停下来琢磨、思考。视频的节奏太快,所以再发一篇文字版内容。
关于雄安新区传统产业,容城服装,我将通过四大类与大家分享。
一是关于亚男对服装产业的认识,我怎么就可以分析这个行业。二是以史为鉴,梳理一下容城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三是大环境下,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四是我们本地产业,特别是传统的服装加工厂、家庭式加工点,该怎么办。
亚男与服装行业的渊源
年9月,我做了近一个月的市调。通过调查发现,当时入雄安,还为时过早,所以就决定先有个过渡期,等待合适的机会再来雄安。
我老家也是有很多服装加工厂,我的亲戚里,有在本地数一数二的大厂。我们县也有很多服装厂、纺织厂及上下产业链。我把上下产业链中,每个节点都分析了一遍,寻找能适合自己,迅速上手的点儿来入局。在这个寻访过程中,让我对这种家庭式、服装产业链有了一些认识。也让我很不看好老家这种极其落后的经营方式。他们的经营理念、行业思维,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模式。所以,他们的 竞争方式就是在低端市场里,靠低价竞争。那段时间,总想起浙江那边的圈子里流行的一段话:走南闯北,出国门漂海外,哪里的市场都不怕, 怕的就是河北。因为河北在价格战上,低得可怕!再放眼全国,低端链里也是产能严重过剩。我老家的服装产业不如容城服装,产业规模还很小,市场基本是内销。等七八十年代的消费群体褪去后,就不再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了。
这段时间对服装业的了解,对认识容城服装业,做行业分析,奠定了基础。
容城服装这40年
80年代开市场
容城的服装,可查的最早资料是大河镇丽友集团的前身。年,几个人,六七台缝纫机做裤子起家,开了京容服装厂。七八十年代,还是百业待兴的年代,不用考虑成本投入问题,做啥都赚钱,更不愁销路。这批人捞了 桶金之后,当地效仿的人就多了起来。从单一的裤子加工到“万人裤子大*”闯市场。4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从事服装行业,慢慢形成产业链。
90年代创品牌
在这十年的野蛮生长中,容城人突然发现,市场对服装的需求不再是价格问题了,更多的是追求服装品牌。为了顺应市场趋势,容城各大厂主动打造起自己的品牌来。野蛮竞争的各个工厂也都开始意识到了趋势,重新定位自己的产品,打造自己的制衣项目和品牌。
00年代创名城
容城服装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在变。七八十年代的人,喜欢“穿不坏”的布料,的确良很流行。八九十年代的人,思想慢慢开放,对美的追求有了很大的提升,流行起了紧身裤,弹力呢成了主流。当时流传着这么一段话:“的确良入了库,一天能成万元户;弹力呢有一卷儿,一天能成大老板儿。”
八九十年代,也算是容城服装的初期发展,从无到有,从野蛮生长到适应市场。当地的规模化,市场的敏锐及应变,及上下产业链的不断完整,让容城的服装名声立了起来。进入21世纪后,容城迎来了名声大噪的时代。
年,容城服装产业被河北省命名为“十大特色产业”;
年底,容城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命名为“中国男装名城”和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成为闻名全国的北方服装名城,与浙江义乌、诸暨并称全国三大衬衫生产基地,服装业有“南石狮、北容城”的美称;
10年代走出国门
00年代,国内市场产大于销的情况下,容城服装不断提升产品设计研发和品质,慢慢打开了国外市场。10年代时,已经远销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容城也被确定为省级服装出口基地县。
在新区成立前,容城服装产业年均增长值达到了9.6%的高增长。这十来年,从事容城服装业的老板们,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在年,雄安新区设立后的新闻里,你会看到“初中文化,身价上亿”的新闻。在容城当地,过亿的身价很普遍。
疫情的到来,导致贸易受阻,依赖出口和贴牌的服装厂,都抓紧转内销。曾经不屑的内销渠道,却成了抢手货。然而,全国的服装业都在转内销,国内本就产能严重大于市场需求,国内市场再大,也吸收不了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服装。疫情后,国内市场流通恢复了,可国外的反复无常,让依赖出口的企业依然不好过。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各厂的老板们才意识到,产业落后的竞争劣势。
20年代产业转型
我们梳理了容城服装这四十年的发展,你会发现,容城的服装产业能从无到有,形成产业链,成为北方服装名称,后又远销国外。整个过程都是因为这里能顺应市场规律,及时应变。
产业需要转型,容城的服装业早就发现了,并很努力地去应变。
比如,年谋划的项目:容城白沟桥南市场,集聚布匹、拉链、服装辅料、包装、服装机械及配件等专业交易市场。
比如,年计划建的容城服装研发中心。
比如,年谋划的以白洋淀火车站为中心,打造的铁路经济片区,服务和承接京津服装专业院校转移和成果转化,服装产业龙头企业集聚地和服装集散市场。当时启动了三个大项目:容城·白洋淀旅游商贸区现代服装工业园、来福光电科技产业园和白沟桥南市场。
再比如,年计划启动的,在容城县城西北部的万亩服装工业园区。以及温白快速路上,占地亩的服装辅料工业园区。
努力发展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地,确实是不错的发展方向。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无法吸引人才落地。县城级别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无法满足现代高新人才对人居环境的需求。经济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优越的人居环境,容城一个小县城,陷入了恶性循环。人居环境吸引不来人才,没有人才,产业转型就难实现,转型不成功,就无法发展经济。
其实,这是很多小城市面临的产业发展难问题。特别是离大城市很近的小城市。北京、天津的吸宏效应,让小城市更加没了吸引力。
虽然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这些项目都叫停了,但是也为容城服装产业转型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个县城无法转变落后的人居环境、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是雄安新区可以。因为雄安新区的设立,就是要打破传统城市模式,探索新的人居环境,为全国的中小城市提供一个转型样板。雄安新区打造的城市模式,解决了现在社会面临的几大重点问题:上学难、住房难、就医难、产业发展难等等问题。
以前的小城市,是城市求人才。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人才会被吸引进来。人才来了,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转型,就不会再是难题。
容城的服装产业转型,已经在新区设立后,开始变了。这种变,正好在产业转型的瓶颈期,在时代变革的阶段。
服装行业趋势
在雄安新区设立后,为推动资源重组整合、加快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以11家企业的法人代表或控股股东名义出资设立的大型地方企业——容城县雄源服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年,雄源服装与中建二局和中建设计集团签订了《雄安新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个转型升级项目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在涞源县经济开发区的容城服装智慧新城项目;另一个是在定州经济开发区的雄安·定州雄源服装科技产业园。这俩项目建成后,容城有规模的服装企业和与之配套的加工、辅料制造等等企业都可以入驻产业园。容城的大企业通过抱团的模式,将生产和加工转移到了周边地区的产业园区。
当把容城服装的发展历史,讲到这时,你是否明白了、看透了行业的发展趋势?
全国内销,供大于求,产能严重过剩。国外,疫情、战乱、国家之间的 ,都对出口有很大的影响。
容城这么多年的发展,依然蓬勃不衰,梳理发展经历,你会发现,其核心秘密就是适应市场,及时应变。从初期的野蛮生长,到创立品牌,到上下产业链完善,到出口贸易,到如今的产业转型。从始至终都是追随市场,及时转变。
很多人认为,容城服装是建立新区导致的。如果你真的是行内人士,如果你可以从宏观看全局发展趋势。你会发现,即使不成立雄安新区,容城的服装产业也会转型。这在10年代初,容城*府就已经开始主导主抓了。对接北京服装院校,对接各地交易市场,谋划产业科研中心,谋划产业园区,谋划上下链交易市场等等。都是为了容城服装行业继续发展下去。容城当地的加工厂,还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同样会随着容城产业转型而消失。
虽然有*府牵头转型升级。但是县城的人居环境无法吸引人才落地,依然面临发展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能满足人才需求的居住环境。一个县城远远达不到这个条件。
而雄安新区的设立,全新的人居模式,反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随着新区的设立,已经有人才提前来到了容城镇,从事服装行业。
以后,随着新区的城市慢慢成型,新人居模式慢慢运作起来,凭借优越超前的人居环境,自然而然会吸引大量人才来到这里。未来的雄安新区不愁人才落地、投资和产业发展。
但,有一群体,却要被淹没在这个发展趋势的潮流里。就是本地家庭式的加工作坊和服装加工厂。
一是,本地不允许再有生产厂家,需要转移到周边地区。二是,本地服装产业要转型升级,向科技研发、时装品牌转型。
本地的服装加工厂、家庭式作坊,依赖的是在自家宅基地建的厂房,购置设备加工销售。自家宅基地没有厂房租金成本,所以可以将价格压得更低。然而,要是跟随产业转移,去周边的产业园生产加工,就增加了租用厂房的成本。有可能还有人工成本的增加。依赖的低价竞争,没有了生存空间。大多数这样的老板,放弃了产业转移到外地。
留给我们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被淘汰,另一个是跟着行业转型。而转型,也不是那么容易。你看,就连容城本地最强的11家服装企业,都要抱团发展,成立新公司,发展科研创新。强者都强强联手,更何况我们普通的加工厂、加工作坊了。
所以,这是容城服装的发展趋势,向科研创新转型,向时装品牌和产业文化转型。雄安新区的设立,解决了缺人才缺投资的问题。我们本地从事服装行业多年的老板们,凭借自己对行业的熟悉,跟随时代发展,尽快布局转型才是王道。
雄安新区会为产业转型发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行*审批制度、人才就业制度等等。从事服装行业的老板们,务必要抓住时代机遇,乘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