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打工人这些流行语暴露了什么人民资

2023/3/30 来源:不详

来源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打工人,打工*,打工都是人上人”“今天,你卷了吗”……近年来,年轻人一边深陷于“内卷”中无法自拔,一边又以“打工人”自嘲减压,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社会图景。“内卷”“打工人”等词语,是如何从原本的冷词变成流行语的?流行热词暴露了什么社会心态?具有何种社会意义?种种问题,值得我们   日常讨论中的“内卷”与学术概念“内卷”,有何不同?   “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在学术文献中常用作“内卷化”。经济学家韦森认为,“内卷”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最早使用的。使内卷化概念得到发展的是两位人类学家,一位是戈登威泽,他将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称为“内卷化”。另一位是格尔茨,他在印度尼西亚调查时发现,爪哇岛资本缺乏、土地数量有限,加之行*性障碍等,无法将农业向外扩展,致使增加的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中,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格尔茨用“农业内卷化”来概括这一过程。

“内卷化”引起中国学术界的   “内卷”为何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内卷”一词之所以在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中流传,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他们的共鸣。青年群体通过“内卷”这面镜子既看到了投射其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也看到了那些和自己有相同命运和处境的人;他们都对“被内卷”的现状感到不满和无奈。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共享现实。共同的“被内卷”感受形成一种社会气氛,人们共同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并选择了同样的“内卷”生活方式。

共享现实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解释流行语为什么广为传播。按照共享现实理论,信息是由交流者共同建构的。“内卷”概念被使用时其原初含义会发生偏移。我们看到,流行语的传播者具有共享观念,使得他们能够知觉到内在状态的一致。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达成共享现实的方法之一就是调节自己的观点,使之与别人的观点相近。个体都有合群的动机,这种动机越强,越会根据别人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的观点,以得到共享现实感。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去深究这种共享现实多大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而事实上,仅凭个人主观感受是难以作出客观判断的。因此,共享现实感越强,越可能会促发和增强人们的共同感受。个体越是认同“内卷”的存在及其无法超越性,越会进入“被内卷”的状态,进而在客观上强化这种现实。

02“打工人”为什么能在年轻人中获得认同?

  “打工人”一词的流行源于“打工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就像“内卷”源于“内卷化”,“打工人”也不完全是新词,“打工人”源于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打工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现了一个新群体——“打工族”。这个群体不属于传统的农民、国企职工、商人、国家公务人员。他们一般来自内地,到沿海开放城市去务工,多数人的户籍在农村,农忙时节还会回去务农。他们一般学历较低,从事薪水较低的艰苦工作。“打工族”中比例 的是那些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他们被冠以一个矛盾的称谓——“农民工”。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民工更新换代,出现了“农民工二代”“打工二代”,也出现了新的表述——“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消除身份上的歧视,*府管理部门用“新市民”来称谓城镇化背景下的这一群体。

从“打工仔”到“打工人”,这一词语的流行显然不是因为一字之差,而是因为这些“打工人”对待自己身份的态度改变——认同自己“打工人”的身份,一改几十年来打工群体都要面对的身份尴尬和认同危机。“打工人”语录几乎都是“两段论”的表述,“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虽然他们也倾诉和抱怨自己打工生活的辛苦和艰难,用自嘲、调侃和讽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处境,但他们并不悲观失望,而是接受自我、接受现实,并且不断地鼓励自我。他们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希望得到社会的   “打工人”一词的流行,反映了什么心态?   从“打工仔”到“打工人”,由他称变成了自称,其内涵也从外来务工人员泛化到为了生活辛苦打拼的工薪阶层。“打工人”等同于劳动者,不仅包括农民工、蓝领工人,也包括办公室的白领、IT界的“码农”等。

“打工人”流行真正需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粤ICP备19025322号-1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