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非遗出彩赣鄱人民资讯

2023/8/9 来源:不详

日前,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项)及扩展项目名录(共计项)。其中,江西有18项(新增6项,扩展项目12项)入选,入选数量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于前列。近年来,我省秉持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名录体系建设、非遗记录工程等工作为抓手夯实保护工作基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至目前,江西共有国家级非遗88项、省级项,基本构建起符合我省省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本期版面聚焦我省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具有代表性的3个项目,解码我省非遗传承与保护之路,带领读者感悟赣鄱风韵,领略非遗魅力。   ——编者

文港毛笔:江西文化名片

□本报记者张晓欣

“紫毫偏硬、羊毫偏软、狼毫中性、兼毫混合了几种动物毛,软硬适度且成本更低。文港以前什么笔都做,现在主打兼毫。因为性价比高,写字的人大多用兼毫,这也是适应市场的要求。”

“我是从周坊村走出来的,我们村很有名气的,曾是文港的制笔中心,清代制笔名家周虎臣就出自我们村。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文港好萧条,做出来的毛笔没人要。为了讨生活,年,我和两个同乡结伴到外面去跑市场,发现文港的毛笔不合书法家的口味。搞书画的人写完了字、画完了画,笔往水缸里一扔。但按照传统的说法,无麻不成笔,文港制笔材料中除了动物毛,还有苎麻,苎麻沾水就散开,毛笔再拿出来就没有了笔锋,用书法家的话说成了刷糨糊的。怎么办,我就琢磨试着用猪鬃替代苎麻。接下来,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我一家家跑,送笔给他们试用。”

“这一跑就是七八年,我的笔逐渐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之后的日子就轻松了。年,我们回老家周坊村盖房子,虽然只要几千块钱,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之后,村里上千号人就重新拣起了老手艺,跟着我按照改良后的工艺做笔,那个时候每逢农历一、四、七镇里有集市,做出来的笔就拿到集市上去卖,百货公司、供销社也闻风而动来进货,先是周坊,后来是邻村,做笔的人越来越多,再往后*府就建了专业市场,慢慢地带动了整个文港。”

“在跑市场的过程中,我也确定了自己制笔的方向——主攻兼毫。因为兼毫的软硬可以按照书法家写字的风格调节。北京来的书画名家袁熙坤,很傲气的一个人,来文港看到人家送我的‘中国笔王’这四个字不以为然,他的字有力度,写在纸上像刀刻一样,制作他用的笔,我用九成紫毫一成羊毫,用过之后他自己写下了‘中国笔王’这四个字送我。还对我说,周师傅你这个人太聪明,看到我的字就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笔。年,上海的名家曹宝麟找上门来,我给他做了一批笔。老人现在70多岁,有人说他的字比之前还写得好。因为他写字的工具不一样了,人跟字是相互成全的。”

“做笔,就得沉得下心。今天文港人习以为常的猪鬃替代苎麻,尼龙毛掺入做笔原材料这两项重要配料改良都是我琢磨出来的。而从十几岁开始做笔,50多年来我已有三次重大的技艺改变。”

7月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周鹏程说起毛笔制作,与记者娓娓道来。

“毛笔制作讲究尖齐圆健。尖是指笔尖不分叉,齐是指万毫齐立、没有虚尖,圆意味着笔形饱满,健是说笔的弹性要好。”

“我15岁开始做笔,迄今已40多年,擅长的是纯紫毫和鸡狼毫,主要用于小楷书写。最早的毛笔就源于紫毫,秦朝就已流行。鸡狼毫源于清朝末年,流行于民国,当时是账房先生写字算账用的。年我去北京参加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多家摊位卖紫毫的就我一家,应该说像我这样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做笔的已经很少见了。”

“紫毫用的是野兔毛,野兔毛湖南邵阳的质地最好,其次是安徽浙江的。张野兔皮还搞不到一两毛。纯紫毫的黑色兔毛是人工一根根挑出来的,室内看是黑色,太阳光下就是紫色。就制笔的原料而言,纯紫毫是最贵的,卖1.5万元一两,几乎和*金一个价。”

“鸡毫只能用公鸡颈脖上的一圈毛。狼毫用的是*鼠狼尾巴上的毛。*鼠狼毛质地最好的要数东北,其次是河北唐山。我每年去河北采购原料,毛长达到3—4公分的*鼠狼尾巴元一条,这几年国家对动物保护工作抓得紧,原材料一直在涨价。”

“从年开始,我每年都去北京参加博览会,会上能结识很多朋友。他们大多是高校教书法的老师,找到我的摊位就直接下订单。书法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的胡老师前年在外省店铺买到一支笔,觉得好用。看到笔杆上刻着我的名字,按图索骥找到文港一口气订了支紫毫,用于在绢上写经。他说找了10年总算找到合意的小楷笔。”

“我手头上在做的一件事,是制作各个朝代的复古笔,品种已达50余种,其中纯紫毫、三副笔、乾隆三剑客笔是自己最满意的。乾隆三剑客中的兰蕊式紫毫笔流行于康熙、乾隆年间,它的侧影看上去如兰花花瓣一样,有迷人的曲线美感,当时曾被宫廷大量使用。去年乾隆三剑客在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的设计创新大赛上拿了新意奖。还有一款笔在今年的创新大赛上拿了银奖(传统组)。”

“我家可以说是制笔世家,祖父和父亲当年都曾为文港的著名笔庄紫光阁制笔,与父辈不同的是我注册了品牌。我现在每年制笔1万支,常年为北京荣宝斋供货,更多的是接受高校教师的订单,订单忙不过来已排到年底。”

7月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徐华荣接受采访时如是告诉记者,他还说:“毛笔的制作,讲究三分材料七分工艺,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说起来是传统技法,但因为环境影响和动物基因的改变,材料的质地已有所改变,所以得琢磨用创新的方法传承传统的手艺。”

“文港人在全国开了多家以毛笔销售为主的文房四宝商店,几乎每个县城都能看到文港人的店铺;文港现有毛笔作坊家,以年轻人为主的电商多家;包括实体店和电商在内,文港毛笔每天发货5万单,年销售额13.6亿元,占据了全国75%以上的市场份额。”

“竹子是制作笔杆的原料,动物毛是制作笔头的原料,这些东西虽说我们都不出产,但在文港一个电话就可以搞掂。毛笔的生产在文港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仅仅做笔杆的企业就有家。与景德镇的陶瓷一样,文港毛笔已成为江西的文化名片。”

“就毛笔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而言,周鹏程是文港标杆式的人物,他对传统制笔工艺的改良满足了时代的书写要求,在行业起到了引领作用。徐华荣同样不简单,他挖掘、复原了濒临失传的古笔制作技艺,他制作的笔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兼具了创新性和实用性,让文港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更高。”

“像周鹏程、徐华荣这样的传承人文港有32名,文港人做笔,有传承有创新,相信文港毛笔的明天更美好。”

7月7日,进贤县文化馆副馆长邓小勇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南昌清音:唱响起来

□本报记者龚艳平实习生曲佳莉

7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南昌市东湖区文化活动中心,几名清音爱好者正在一起排练,演唱南昌清音传统小曲。清亮的唱腔,优雅的曲调,独具南昌特色的有趣唱词,让人耳目一新。

用南昌话说唱南昌故事,南昌清音富有浓郁的南昌特色,有着几百年历史,有过辉煌也经历了低谷。国务院日前发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南昌清音榜上有名,再次收获高光时刻。

曾广受欢迎如今却低了分贝

作为极具南昌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南昌清音曾盛极一时。

南昌清音的前身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时令小曲”,由江南一带的民间小曲元素与南昌方言形成的民间曲艺曲种,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清朝时期,南昌清音的发展最为鼎盛。南昌清音艺术家结合时代特点将市井故事改写为清音曲目,相当于古人的“流行歌曲”,深受百姓喜爱。

南昌清音,目前共有4位传承人,分别是范金莲(省级),及熊莹莹、吴国华、郭晓莺等3位区级传承人。说起南昌清音的特色,范金莲认为,南昌清音的一大特色便在于人少,有4、5个演员即可,人少却能完成多部大戏。“在全国曲艺界,南昌清音曾颇有名气。”她告诉记者,南昌清音的表演形式短小精悍,用南昌话说南昌事、南昌人,以前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

毋庸讳言,如今的南昌清音辉煌不再。虽然南昌清音经过几百年传承不断,但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这朵传统艺术绽放的奇葩日渐枯萎。问起南昌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南昌清音感到很陌生,加上专业演员后继乏人,让这门古老艺术走到尴尬的境地。

当静态保护遇上活态传承

南昌清音入选国家级非遗,离不开地方的支持与保护。

南昌市东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作为南昌清音的保护单位,多年来积极探索南昌清音多维度的传承和传播,通过走进学校,建立保护基地,并在校园中展开清音的教学实践等有效尝试,抢救和挖掘这一民间曲艺表现形式。早在十多年前,在国家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时,东湖区非遗研究保护中心就开展对南昌清音的挖掘整理工作,这些年还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南昌中小学、高校,包括给高校的艺术老师传授南昌清音。

熊莹莹便是范金莲在江西职业艺术学院招收的徒弟,已学习南昌清音十余年。经常和她一起搭档演出的丁伟民,是南昌清音伴奏团的团长。丁伟民退休后组建了一支百人乐队,经常为南昌清音演出伴奏。采访间,他们几次提起在山东济南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的成功经历。“演了很多场,每场都很受欢迎”。但他们同时也表示,要将南昌清音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下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为实现活态传承,东湖区积极培育南昌清音表演文艺团队,不断壮大南昌清音传承人队伍,推动南昌清音保护传承,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文旅部门都会举办系列庆祝活动传播非遗,努力将南昌清音搬上舞台。近年来,东湖区文化馆培养扶持了近10支民间文艺团队。他们活跃在各类演出舞台上,努力让南昌清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各方的努力下,南昌清音于8年入选南昌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年入选江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终于跻身国家级非遗行列。

传统曲艺需要注入新活力

从传统回归现实,南昌清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依然有点步履蹒跚。

为鼓励市民参与,共同守护精神家园,东湖区文化馆开展了“南昌清音非遗在线公益教学”“南昌清音非遗体验课”等活动,举办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商场、进社区活动,组织南昌清音参加省内外各种文化节、购物节、旅游节、非遗专场展演展示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东湖区文化馆成立东湖区文化传承中心,每周六晚在传承中心的惠民剧场,都会安排一个南昌清音的节目,与南昌方言相声、南昌道情、南昌大鼓、南昌评书、南昌采茶戏等南昌方言曲艺相融相通,形成特色南昌方言保护平台。

为了帮南昌清音注入新活力,东湖区文化馆尝试与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南昌师范学院共建,推进南昌清音走进大学校园。熊莹莹表示,在各大高校里,艺术系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想要传授南昌清音常会因为语言不通而变得困难。有些学生愿意尝试南昌清音,却也因为说不了南昌官话而不了了之。除此之外,“缺乏创作团队是南昌清音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熊莹莹表示,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能够对曲谱进行改良,老曲目时间太长,南昌清音也容易在各类比赛中受到限制,再加之没有新的元素、年轻演员的加入,南昌清音的活力也显得不足。

“传统也需要活力。”这是采访时大家的共识。如今的南昌清音唱的是“过去的故事”,倘若能有创作型人才加入队伍,讲好南昌故事、江西故事,让百姓不仅能听到传统的经典,也能听到身边生动的故事,南昌清音的名气肯定能更响亮。

錾铜雕刻:老树生新花

□本报记者钟秋兰

一件錾铜雕刻的诞生就像一朵花的诞生一样,过程漫长却让普通铜件绽放出精工之美。

人是普通的人,刀也是普通的錾刀,但慢慢打磨成型的各种铜器就在匠人手中的錾刀下雕刻出纹路、花朵、鸟兽……一块铜就这样被赋予生命,有着历史的厚重,也有着生活的烟火,更让人看到文化的精彩。这就是刚刚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贵溪錾铜雕刻。

錾铜雕刻又称铜錾刻,指用錾刀在铜器物上刻划。铜錾刻工序繁多,工艺非常复杂。作为民间手工技艺,它历史悠久,始于春秋晚期,兴盛于唐代。由传统錾刻发展过来的铜錾刻工艺,对历代匠人的要求近乎严苛,不仅要求匠人们有较高的艺术天赋和精湛过硬的技艺水平,心、手、力还需要通融配合。

在贵溪乃至鹰潭,要说铜錾刻做得好的人,现年53岁的*俊*可以说是当仁不让。*俊*出自铜錾刻世家,从小在家里的作坊耳闻目染学习铜錾刻技艺,现在,他不仅是省级非遗传承人,更是国家级技能大师,他创办的中鼎金属工艺有限公司(下称中鼎工艺)已经跳出了家庭式作坊的局限,他的公司也成长为拥有百人、在国内同行业都数得上的现代金属工艺美术企业,带领更多的贵溪人成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为了领略这门古老的技艺,7月8日,记者赶赴鹰潭贵溪走进铜錾雕刻现场,目睹了一群在铜上雕花的人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越了解,就越为这门古老的手艺所倾倒。

*俊*的中鼎工艺由一个个生产车间(工作室)构成。走进车间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门上一行大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与传承基地”,走进门内,“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牌子则挂了满满一面墙。一眼望去,多个分开而设的车间一目了然——有*俊*本人带领核心团队组建而成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成长起来的其他工艺美术大师组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一代组成的“錾刻车间”……除了扑面而来的匠人们忙碌不停的工作画面,便是满耳的“丁丁当当”錾铜之声,像一支交响乐曲在演奏铜器之歌。

这是一堂生动的非遗技艺课堂。一眼望去,无论是“大师”“劳模”还是“青工”,他们的眼神都是专注而又忘我,手中的铜器承受着錾子的敲打或者錾刻,也许要一周,也许要更久,他们手中的铜器才能錾刻完,成为一件完整精美的作品。他们以刀代笔,铜上雕画,外来者一来便能感受到古老的手艺在现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要錾刻完一件作品,需要付出十分的耐力和耐心,更需要十分的技巧和技艺。”*俊*介绍,完成一件成品,一个工匠至少要动用一百个大小不一的錾子,如果作品纹饰更繁复的,“工匠要使用多个不同的錾子和勾、落、串、点、压、采、丝等十多种技法”。

非遗传承是什么?是现代人与古代人穿越时空的时尚对话。在满耳的錾铜声中,记者发现*俊*带领的中鼎工艺讲究的“传承”不仅是技艺上的,还有人才梯队的——除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他的很多岗位多是年轻的面孔,其中不少为90后技师。

鹰潭是中国铜都,又是中国道教文化兴盛之地,得天独厚的条件,让铜錾刻这个技艺老树生新花。作为土生土长的鹰潭人,*俊*在金属的鸣响中看得更远,在他的作品中,禅文化、道文化、儒家文化、书法美学都得到了和谐共生,他创作的錾刻浮雕铜板画“降龙罗汉”“晚风荷香”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先后获得12个金奖、10个银奖、个国家专利,更是贵溪铜錾刻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的明证。

采访期间,记者在中鼎工艺碰到两拨来自北京的客人,一拨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专家,一拨是闻名而来并现场“买买买”的客商。*俊*介绍,在传统铜錾刻的基础上,他还不断琢磨银器、锡器錾刻,甚至在作品中加入难度更大的景泰蓝制作技艺,让作品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无论多么古老的非遗文化遗存,只要大胆尝试,就会有巧妙融入现代的契机”,*俊*从一个家庭式作坊的传人,到创办上百人、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企业,以他为代表的贵溪铜錾刻非遗文化,引起了国内外不同年龄、圈层的爱好者注目。

如今,中鼎工艺有员工多人,包括工艺美术大师6人,工艺美术师40多人,2名“江西能工巧匠”,近百名金属錾刻技师,并孵化出多家从事金属錾刻的创业实体,旗下品牌“尚铜堂”更是把店开到了线上,京东、天猫都有其身影,让古老的非遗作品“网上冲浪”,他们为贵溪铜錾刻这项非遗技艺传承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的新路。

(压题图由刘伴,记者龚艳平、钟秋兰摄)

本文来源:江西日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粤ICP备19025322号-1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