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百年专访施郁爱因斯坦热是中国人拥

2023/4/7 来源:不详

·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访问上海,距今已是百年。关于这段历史,很多细节众说纷纭,甚至扑朔迷离。为让更多人知道更多真实的细节,澎湃科技专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和复旦大学物理学教授施郁,以此纪念爱因斯坦和他所代表的科学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和施郁教授一道走访了爱因斯坦在沪足迹,当年的亭台楼阁有的业已破败或湮灭,爱因斯坦对中国青年的期许却言犹在耳,“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

复旦大学物理学教授施郁与上海汇山码头旧址的爱因斯坦塑像合影。澎湃新闻记者陈竹沁摄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乘坐日本邮轮“北野丸”,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汇山码头登陆,准备在上海逗留两日后赴日讲学。下船后,他得知自己获得了年诺贝尔奖。然而,受到当时“反相对论浪潮”的影响,诺奖委员会给出的获奖理由却是“光电效应定律”。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提出引力波的预言。整整一百年后,科学家宣布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并获得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奖项宣布当天,复旦大学物理学教授施郁发表了相关介绍文章《爱因斯坦的奇葩诺奖》,而这年11月12日,他又碰巧受邀在位于汇山码头旧址的建投书局进行引力波主题科普讲座。百年时空仿佛交汇于此,施郁指了指窗外,“当年爱因斯坦就站在那里,向我们这里走来。”

一天后的11月13日,施郁撰写的《年的今天,爱因斯坦在上海滩做了些什么?》在科学媒体“知识分子”发表,文章详细考证了爱因斯坦的两次上海之行(分别是去程的11月13至14日以及返程的12月31日至1月2日)。前前后后的系列文章还有《98年前的今天,谁一夜成名》和《爱因斯坦访华计划为何流产》,也都围绕着这段历史展开。

施郁对爱因斯坦访沪历史研究的兴趣,萌生于这年夏天——约瑟夫艾辛格(JosefEisinger)所著的《爱因斯坦在路上》中文版首发。他留意到,该书英文原版是年出版,当时《爱因斯坦文集》还没有出到13卷(爱因斯坦至年的文章和通信),而艾辛格依据的主要是普林斯顿大学收藏的爱因斯坦至年的旅行日记的复本。

查阅手头的英文版文集,施郁发现,艾辛格书中的有些细节描写偏离了爱因斯坦日记的意思。而比对不同资料,关于“爱因斯坦在上海”的情况,也多有不准确或失误之处。例如上海学生在南京路街头托举起爱因斯坦庆贺其获得诺奖的故事,就谣传甚广,“这种虚构应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在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中,每件事情都应该标明出处。”施郁说。这也是他一贯的治学态度。

虽然对爱因斯坦访沪的典故和细节了如指掌,五年来施郁一直没能抽出功夫,系统重访爱因斯坦在上海的足迹。这个愿望在“百年纪念日”前夕终于达成。澎湃新闻记者陪同施郁一起探访了健在的几个地标——

上海汇山码头的现址,仍然有货客船迎来送往,爱因斯坦两次从这里下船。滨江沿岸露天的“老上海码头文化博物馆”,竖有爱因斯坦的铜像,提着旅行包的他,慈爱地看着长凳上不谙世事的幼童。作品命名为“相对”,背后的雕刻壁画,还有一段爱因斯坦访沪的简介。

爱因斯坦第二次访沪短暂下榻的礼查饭店,现名浦江饭店,内部已改建为中国证券博物馆。几年前墙壁上悬挂的爱因斯坦相片和介绍,已不见影踪,被其他展陈所取代。向工作人员打听据称是爱因斯坦入住的房间,得到的是模棱两可的回答。4楼房间对外关闭,也无法让人一探究竟。

爱因斯坦从这里前往犹太富商加登的豪宅用晚餐,并参加除夕晚会。早在30年代末,这处花园住宅(东湖路9号),已改建为戏院,如今则成了办公大厦。只有一旁青年报社所在的小洋楼,还能从中一窥上世纪20年代的西洋建筑风情。

福州路上的工部局礼堂,是“重头戏”所在。年元旦下午,爱因斯坦在这里参加了相对论讨论会。我们循着旧路牌号找错了地方,离开时才恍然大悟,沿路穿过的施工通道,就是正在改造中的工部局大楼外围,预计明年年底会完成保护性修缮与更新。而根据规划,一座新建筑将取代原礼堂的功能,用于活动和表演。

梓园的变化令人唏嘘。这处位于乔家路号的旧宅,曾在爱因斯坦抵沪的第一天招待晚宴。房子的主人王一亭是著名书画家和实业家(中国证券博物馆的展览恰好展示了他的一段事迹和照片),参与宴会的有于右任、张季鸾等社会名流。年起乔家路地块开始旧改,如今居民均已迁出。梓园大门上锁,曾经的一块“梓园遗址”铭牌也已移除。一位路过的老人向我们指点了北边的一个弄堂,居民平房的墙面上,赫然画着爱因斯坦和徐光启的卡通肖像,仿佛是民间记忆的另一种遗存。

“今日得观多数中国名画,极为愉快,尤佩服者是王一亭君个人作品。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此次匆遽东行,异日归来,极愿为中国青年所见。”这是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在梓园晚宴中所作的答谢辞。

“如果穿越回年,你想在哪段旅途中陪同爱因斯坦?如果可以问他一个问题的话,你会选择问什么?”施郁没有细想,便抛出一个学术问题,“考虑年后物理学的进展,你是否还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对统一场论又有何新见解?”

不过,和年的爱因斯坦对话,还是轻松一些吧。施郁最后“决定”,去梓园赴晚宴前,带爱因斯坦去附近的徐光启故居(“九间楼”,乔家路~号),“谈谈徐光启和利玛窦对《几何原本》的翻译,以及中国古代的文明,问他:‘如何看近代科学在西方、而非中国出现?’”

梓园北部的面筋弄里,社区绘制的徐光启与爱因斯坦头像。澎湃新闻记者陈竹沁摄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更突出革命性和哲学意义澎湃科技: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学说是怎么进入中国的,有哪些社会背景?

施郁:爱因斯坦是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年,留日学生许崇清和留日归国的李芳柏初步介绍了相对论,但是影响有限。直到年,“五四运动”爆发,呼唤赛先生和德先生,即科学和民主,各种报刊书籍和社团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给相对论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这时国际上恰好又发生了一件重大科学事件。11月7日,英国皇家学会宣布,天文学家在日全食期间,观测到了恒星发来的光在太阳附近弯曲,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泰晤士报报道:科学革命,牛顿思想被推翻。这使得爱因斯坦“出圈”,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的名人,堪称科学新闻传播的一个极端案例。

当时一次大战结束不久,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世界的振荡。爱因斯坦带来的科学革命强化了人们的不安心理。动荡的社会气氛、人们对于宇宙的敬畏和好奇、爱因斯坦理论的抽象和神秘却又得到证实,以及媒体、收音机和照相机的兴起,乃至爱因斯坦本人某种程度上的配合,都是爱因斯坦声名鹊起的因素。从此,在世界上,爱因斯坦所到之处,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激动的人群狂热欢迎。

3个月后,这个“传播热”也到达中国,逐步升温。这是相对论也在中国引起强烈兴趣的一个国际背景,而且我觉得,当时中国也具有动荡这一社会心理因素。而且出于对赛先生和德先生的追求、对救国救民道路的寻求,当时中国人对世界上的各种理论感兴趣。

澎湃科技:民国报刊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介绍,似乎在人文知识界影响更广,原因是什么?

施郁:年10月至年7月,英国哲学家兼数学家罗素访问中国,主要在北大讲学。罗素演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相对论,特别是其哲学意义。此前,年5到6月,他访问苏联,会见了列宁,然后回到英国。离开中国后,他顺访了日本两周,在日本期间,将列宁和爱因斯坦并列为思想革命的伟人。因此,罗素演讲急剧升高了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热”。所以,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中,革命性因素和哲学意义较突出,所以在人文知识界影响很广。

当时在中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还处于初创阶段。相对论被当作一个革命性思想,受众面很广。推介相对论的学者有科学工作者夏元瑮、周昌寿、魏嗣銮、郑贞文、高鲁、王崇植、任鸿隽、文元模、张贻惠等,也有其他学者,如张崧年(申府)、王光祈、杨杏佛、徐志摩、陶孟和等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